Chunking

乍看之下,Chunking 這個中文翻譯 — 意元集組,真是一個奇怪的詞… 但其實沒那麼難懂。

按往例,如果你還沒讀過〈需要的等級 (Hierachy of Needs)〉、〈席克法則 (Hick’s Law)〉、〈費茨法則 (Fitts’ Law)〉、〈約束 (Constraint)〉和〈錯誤 (Errors)〉等《設計的法則》系列,建議你先去讀一讀。

Chunking 就是,讓資訊更容易被處理、被記憶的方法

Chunk,中文翻譯為「組塊」,你可以想成是一組一組、一塊一塊的小單位。特別是指在短期記憶 (short-term memory) 裡的資訊處理單元。Chunk 可能是一串字母、一個 (英文) 字,或是一列數字。

人的短期記憶有資訊數量上的極限,例如,我們可以在 30 秒內一次記得 5 個人的名字,但鮮少人能夠在 30 秒內一次記得 10 個人的名字。Chunking 的應用技巧就是在這樣的限制下,把資訊編排成數個單位,方便人們記憶。

例一:

以下這一列名字你掃瞄一眼,10 秒鐘,過 30 秒後,你能背出幾個?

怡君  秀美  志傑  怡文  秀琴  美芬  怡方  美玲  志傑  美芳

如果用 Chunking 的方式重新排列,同樣用 10 秒鐘掃瞄一下, 30 秒之後是不是能多背出幾個來?

怡君  怡文  怡方          美玲  美芬  美芳          秀琴  秀美          志傑  志豪

例二:

以下的數字,哪一邊的比較好記?

0228943447          (02)2-894-3447
0989478512          0989-478-512
A120167864          A-120-167-894

Chunking 簡單,但常被誤用

Chunking 這個法則是特別針對「記憶」相關的事情,雖然和 米勒定律 (人類短期記憶的資訊數量極限是 7±2) 有關,但如果把 Chunking 拿來用在呈現「瀏覽」、「勾選項目」或「搜尋」這些不需要記憶的事情上,那就有一點「多此一舉」,甚至會有反效果。

例如,當你在閱讀一篇文章時,文字斷句被切割得支離破碎,原本一篇文章好好地讀就行,在文章被 “Chunked” 後,讀者還要自己重新組合字句才能閱讀,根本不必要。

又例如,當某軟體的下拉式選單裡面的每一行文字被 “Chunked”,使用者沒辦法一次讀完,或快速瀏覽並做出決定要選哪一個,你不覺得這是多此一舉的 Chunking 嗎?

相關閱讀

需要的等級 (Hierarchy of Needs)

席克法則 (Hick’s Law)

費茨法則 (Fitts’ Law)

約束 (Constraint)

錯誤 (Errors)〉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