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個人玩紙牌配對遊戲

每次帶領 Workshop (工作坊) 結束,很多人都好奇地問:「你不是本來做 R&D (研發) 的嗎?怎麼會跑來做這個?」我簡單地回覆:

2006 年之前,我在公司裡負責 光碟燒錄機 設計的研發工作,該年我被推選為 華碩電腦 第一屆 六標準差黑帶 (Six Sugma Black Belt) 訓練,因為當時也被賦予「組織變革」與「企業文化推動」的使命,所以在正規的課程中,也加入了「講師」訓練。這一轉 (Pivot),就轉到出了興趣和被封印已久的潛力

楊田林老師是轉變的關鍵

說到「講師」訓練,2006 年我上過某位老師講授「上台前的『天龍八步』」的課,幫助我在上台前預備好自己。說實在的,我覺得用處不大,還不如我說的3 個提醒給準備上台的引導者來得實際。

但是在第 2007、2008 年,當我成為「黑帶學長」之後,我有 2 次的機會,擔任 楊田林老師 教授 講師訓練 課程的助教,而這 2 次的跟課所得到的金鑰,才是開啟我這幾年來設計工作坊、上台演講,甚至經營部落格的信心來源。

學到的很多,例如:上過 楊田林老師 的課的人,絕對不會忘記那強而有力的「楊氏比亞曰」,但我不能破梗,想知道,你自己去上課。

我卻要講那影響我最深的三步驟,總共只有 12 個字的三步驟:

一、引起動機

我之前在引導一場好的 Workshop 的 7 個關鍵因素中提到,上講台,無論是演說、教課或是引導,總有個題目。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你上台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激發參與者動機引起興趣

引發興趣的方式很多種,用故事、圖片、影片都行。除了 Google 之外,坊間有很多關於這類技巧的工具書,你就自行參考吧。

切記,這一步千萬別省略,否則接下來的時間,對站在台上的你和坐在台下的他們,都是一種煎熬啊!

二、起點行為

有了動機,有了興趣,接下來就必須考量參與者對於這個主題的認知程度。如果所有人的瞭解差不多一致,那麼你就可以輕快地帶過講述一些背景、緣起之類的;反之,如果在瞭解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你就必須想出簡單易懂、能迅速解釋的方法,切記勿落入用「abc 解釋 xyz (專業解釋專業)」的陷阱。

這步驟可不容易。如果好不容易被挑起的興趣與動機,沒有搭配好的起點行為的建立,那前面的功夫也可能付之一炬。

三、分段練習

有了以上的基礎,接下來的就簡單多了。

你不可能一股腦兒地把所有活動步驟流程關卡項目表單全部一次呈現,至少也必須加點分隔。上一句的文字如果改成:活動、步驟、流程、關卡、項目、表單,這樣不是比較好了嗎?分段,才不會讓參與者壓力太重。

若想更進一步,就必須把「深度」也一併考慮在過程設計當中,沒有人希望一開始就遇到最難的、碰到最深沈、最難以面對的。由淺入深的原則在這裡也適用。

結語

三步驟我很快就寫完,你也滑溜一下子就讀完了,然而,這中間有許多眉眉角角的細節,沒親自走個幾遍是不知道箇中奧妙的。

想瞭解更多,你可以讀一讀 楊田林自耕農筆耕園地,看看 楊田林老師 的介紹。

當然,也歡迎跟我聯絡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