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閉上眼睛想一想你上網都在做些什麼?你在網路上的行為是有意圖的,還是隨機的?你花多久時間找到你要的東西?你又花多少時間知道哪些不是你要的?

最近我讀了幾篇在探討 information sharing 模式的論文,其中有一篇提到〈Four Modes of Seeking Information and How to Design for Them〉,作者 Donna Spencer 在文章裡面將上網搜尋資料的人分成四大類別,並提出相對應的設計原則。

型一:Known-item (熟路客)

這一類型的人,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能夠用言語描述出來,甚至知道要從什麼地方開始下手。

因為熟路客能夠精準地使用關鍵字,因此要好好把握這一點。想幫助他們完成任務,Search 或許是最好的方法,用 A-Z Indexes 也不錯,Quick Links 列出常用的字詞,適當的 Navigation 也很有用。

舉例來說,如果我要找一本書,我就會上博客來網站,然後利用 Search 功能找到那本書,同網頁中的其他的按鍵我都不看也不按。找到之後立刻下單或快閃走人。

型二:Exploratory (探險家)

這一類型的人,對於他們要找的東西有一點點想法,但是或許沒辦法那麼有組織地描述出來,即使說出來了,用的字眼也不一定是對的。探險家一旦找到東西,就知道這東西是不是他們要的,但,麻煩的是,探險家並不知道這些東西夠不夠用。

要幫助探險家,第一個會面臨到的問題正是:「從哪裡開始?」,因此,用 Navigation 引導探險家的路徑,用 Related Information 讓探險家可以找到主題分類,或用 Search 快速地找到相關內容 (但也可能因為關鍵字下錯而一無所獲)。

舉例來說,如果我要研究一個主題,叫做 Service Design,那我會上 Goolge 用 Search 的方式,先做第一輪觀察,然後再從中速讀一些文章,多找一些關鍵字,再回 Google 去 Search,幾回合下來,我就有機會變身為熟路客。

型三:Don’t know what you need to know (誤知者)

這一類型的人並不太知道他們需要的資訊是什麼,他們常以為自己需要的是 A,但事實上他們需要的是 B。作者 Donna Spencer 把沒有特別目的而上網的人也歸為此類。

要幫助誤知者完成任務,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第一次接觸時,提供 Straightforward Answers,並且預備好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讓誤知者容易找到。

舉例來說,前一陣子在研究 LCD 螢幕色彩的基本原理,我以為我只要從「色域」這個字入門就可以,結果資料大大超出我原本的預期,多太多了。幸好資料都還算清楚,讓我沒有什麼障礙。

型四:Re-finding (再尋者)

這一類型的人,顧名思義就是他們在找他們曾經看過的東西,或許還記得是那個網站,或許忘記了;或許還記得放在網站中的什麼地方。無論如何,再尋者這一類型絕對不是少數。

要幫助再尋者回憶起他們做過的事情,有許多網站的方法可以參考。例如 amazon.com 的 wishlists;emusic.com 的 “Save for Later” ;google reader 的 Star;或是 del.icio.us 的 Social Bookmark 都是。Firefox 簡單易用的 History 也是。

舉例來說,我常常有這一種類型的行為,所以給星星 (Star)、給標籤 (Tag)、給一個「讚」、或 Tweet 一篇文章,都算是我的歷史紀錄,日後想起來要找的時候,再用 Search 叫出來就可以了。

結語

這四種類型的使用行為,能不能對應到你的產業?你的客戶裡面是不是也能被分為擁有這些基因的類型呢?想一想吧,希望這對你有幫助。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