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01

9 月 7 日和 4 位同事一同參加了 一個很特別的 Workshop,叫做 “Dialogue in the Dark” (黑暗中的對話)

說「特別」,其實是因為這個 Workshop 是在「黑暗」中進行,而且我第一次拿起「白手仗」,感覺也很… 特別。

在沒進到「黑暗中的對話」所布置的「黑暗」之前,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是「黑暗」,或是說,我沒有經歷過真正的黑暗。真正的「黑暗」,是那種伸手不見五指,沒有任何一絲絲光線的「黑暗」。

既然看不見,那在「黑暗中」要怎麼「對話」呢?相信我,那時你就會知道視覺以外的感官能夠如何幫助你。

我不想剝奪你參加這個 Workshop 所能得到的驚喜,所以我不說我所經歷的活動過程,但是我要跟你分享我的心得:

一、黑暗中,我看得更清楚

有人在最後的 debrief 這麼說:

黑暗給人自信!

也有人說:

黑暗給人安全感!

當你用雙眼看著某個人時,其實你會被眼睛蒙蔽。你會開始打量那個人的穿著,評估他說話時的神情與肢體,然後你會得到你當下的結論:「他沒有品味。」或是「他只能算是 B 咖。」

然而,在黑暗中移除視覺偏見之後,你聽見那個人說話的語氣堅定,笑聲爽朗,熱情招呼每一個夥伴,你會不自覺地認定他就是一個 Leader,即便他是短褲汗衫、略肥頭髮少。

二、會聆聽的人才會表達

一般人認為滔滔不決、辯才無礙的人才是溝通高手,可是,我在黑暗中學到的卻是:

先學會「聽」,你才知道怎麼「說」

眼睛看得見的時候,既使對方沒有發出聲音或說任何一句話,你仍然可以從對方的眼神、點頭、微笑或皺眉大概知道對方的反應。但是在黑暗中可不是這麼一回事!你必須在說了一句話之後,稍稍等待對方的回應,可能是嘆息,可能是哈哈大笑,可能是「嗯~」,或是熱烈地應你的想法。

你必須要「等一等」。

我體驗到的是:當我願意聽別人說什麼,我才知道要怎麼說。

三、未經驗證的假設會影響判斷

我在「暗中作樂」 這個單元被指派為召集人,召集人的任務很簡單,只有一個:

用所拿到的東西,邀請團隊成員一起參與。

我心想:「這是什麼指令?沒頭沒尾的!」當引導員所說的東西陸陸續續擺到桌面上來時,我漸漸知道這活動是要幹什麼了,我還暗中竊喜 (真的是暗中,因為絕對沒人看得到):「其他組應該沒我們這麼快吧!」聽了一下各組狀況,果然都還陷在混亂當中。於是我開始招呼大家一起參與這個活動。我的思考與決策路徑是這樣的:

先進行「假設 A」,然後在「假設 A」上面做出「假設 B」,最後根據「假設 A」和「假設 B」決定要以「方案 C」為行動計畫。

慘的是,為了搶第一,要最快最好達成所交辦的任務,我沒有驗證「假設 A」和「假設 B」,就逕行判斷用「方案 C」可以達成任務。直到有團隊成員回報:「這個東西好像不是ㄟ~」一舉戳破我的「假設 A」,連帶著「假設 B」也不存在,更不用說那原本就搖搖欲墜的「方案 C」。

不過,還好有這樣的訊息,所以我立刻將「方案 C」修正為「方案 D」,而且順利完成任務。

所以沒有驗證假設,就以此決定的解決方案,往往都是錯的。

結語

反思一下,你我是不是都有以上類似的經歷,或是在我們所處的學校與工作等團體中,都遇見過這樣的人:

  • 喜歡以貌取人,從某個人的穿著談吐就判斷這是什麼樣的人。然後忽略他、鄙視他,或靠近他、巴結他;
  • 大家聚在一起就呱啦呱啦的大放厥詞,也不管其他人怎麼想;
  • 開會時,常常講的好像只有他懂,別人都是外行;(跟同事學的一句話:『大家又不是第一天出來上班』,你可以試著服用看看)
  • 不聽其他人怎麼回應,如果有聽,他的目的是要在話語中找到漏洞,伺機攻擊;
  • 用一個接著一個的假設,堆疊出結論,可是沒有一個假設是驗證過的。

或許你說:「沒有啊~」那麼恭喜你,你的身邊有很多天使跟你在一起。

但如果你想看看這些人到底長得什麼樣子,那麼就在晚上 9:00 打看電視,頻道轉到政論節目,你會看到不少。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