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證如山:蝨子可以治病 (嗎?)

在醫療文明尚未開化的古代,一個歐陸群島上面的部落流傳著一個治病的理論,認為人們身上的蝨子跟人的健康是相關,人會生病是因為身上蝨子少,蝨子多就不會生病。

他們這麼認定蝨子理論是有觀察結果為依據的。

他們觀察到:

當人們的身上的蝨子很多的時候,他們就沒有發燒或者風寒的症狀;反之,當他們有疾病的時候,身上的蝨子就很少。

因此得出的結論就是:

蝨子跟人的健康相關。

蝨子越多,身體越健康;蝨子越少,越容易患病。

所以,人生病了去給部落醫生看病,醫生望著全身哆嗦的病人,手放在額頭上一摸,說:

你的蝨子太少了… 來人,打開罐子,把牠們倒在他頭上…

然後吩咐病人回家休息、不要亂動,以免嚇跑蝨子,病好不了。

病,是這樣治的嗎?

對今日我們來說,當然知道這是個錯誤的觀察推理,但是錯在哪裡?

風寒發燒的人身上的蝨子的確是少了,這個觀察是對的,但是,生病與蝨子少到底誰是因?誰是果?

部落智者推理,認為蝨子少 (因) 所以生病 (果)。而我們知道,是因為風寒發燒 (因) 致使身體體溫上升,不利於蝨子的生存環境,所以蝨子離家出走 (果)。

加入新參數拓展資訊邊界

無論是正相關、負相關或無相關,判斷因果更為重要,否則「蝨子治病」就會變成被流傳的道理。

怎麼判斷「因」「果」呢?一個簡單的方法:在原有系統中加入另一個或多個參數,避免兩個參數造成資訊不足所做出的推理判斷。

以「蝨子治病」這個例子來看,「體溫」和「時間」就可以是新加入的參數。用這兩個中介參數去重構推論,比單靠「生病與否」和「蝨子多少」就做出決策判斷要好多了。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