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owment-effect-a-psychology-class

台北市的 1,500 元敬老金成為選舉議題,對於正在寫、正在讀、沒達到領這敬老金標準的我們,當然清楚這筆經費拿來做老人關懷或長期照護會更顯價值,但對於能夠領取的老年人們,他們可不一定這麼想。

我在遊戲化實戰全書》這本書裡的第 8 章,讀到作者周郁凱 (Yu-Kai Chou) 關於所有權與佔有欲的解釋時,找到一種心理層面的的觀點。

你的啤酒不是你的啤酒 vs. 不是你的啤酒是你的啤酒

周郁凱以一個啤酒的例子開始。他說道:(前提:你不愛喝啤酒)

如果我們參加一個聚會,我給了你一瓶啤酒,你的回應:『是喔,還好,我不是很喜歡啤酒。』我會接著說:『少來,拿去就是,我擺在你旁邊。』這個時候你可能不在乎這瓶啤酒。起身離開的時候,你甚至會將它留在原地。但是,如果有人在這個時候走過來,拿起這瓶啤酒喝下去,你會生氣的說:『你在幹什麼?』他們也許會這樣回答:『有什麼關係?你又沒有要喝。』你可能還是很不高興,說:『就算這樣你,拿之前還是要先問一下。』

請注意,這啤酒原本不是你的,你也不是太在乎這啤酒,但是,

一旦某樣事物讓你感到擁有,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就會開始提升,激發你做出不同的行為。

秉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這可視為當人們相信自己擁有某件事物時,心理上產生變化的科學研究,即學者們所稱的秉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快思慢想》的作者丹尼爾•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說過一個故事:某位備受推崇的學者兼愛酒人士有許多藏酒,市面上有一支品質與他眾多藏酒中的某一支差不多的酒,要價 35 美元,這位學者卻不願意將他的藏酒以 100 美元賣出,購入 35 美元的酒。

酒的品質明明差不多,在人們的認知中應該具有差不多的價值,在扣除交易成本之後,買價和賣價應該也是差不多,於是賣高 (100 美元) 買低 ( 35 美元) 就有可賺取的價差。但學者的行為在經濟學上說不通。

周郁凱的詮釋是:

相對於手上沒有的人,當人開始擁有某件事物的時候,馬上會在心中提高該事物的價值。

杜克大學籃球比賽的秉賦效應

遊戲化實戰全書書中寫到,在一項杜克大學對於學生的社會實驗 (註1),受測的籃球迷學生為了獲得杜克大學籃球隊比賽的門票,不計麻煩地打了一整個學期的帳篷,並且忍受在每次空氣喇叭響起時都要在現場報到的規定。但只有在隊伍最前端搭帳篷的學生能拿到一個參與實體門票抽籤的號碼,後排的沒有。抽籤結果公佈之後,有些學生會變成有門票的人,有些人則依然沒有。

研究員召集抽籤贏得門票和未抽中的學生,分別詢問他們願意以多少前出售和買入門票。在這些耗費了同樣辛苦付出、獲得門票的關鍵在於抽籤運氣的學生中,買入門票的平均價格是 170 美元,而要賣出門票的學生卻是開價 2,400 美元。

周郁凱的詮釋是:

當學生變成門票持有人的那一刻,這些門票的價值立刻出現巨幅變化。

「想像已經擁有」的力量,就是以為「你已經擁有」

此外,遊戲化實戰全書引用了〈Auction fever: The effect of opponents and quasi‐endowment on product valuations〉裡的研究,發現:在拍賣網站 (eBay, 2004) 上,人們佔在最高出價者的位置越久,他們想像自己是物品主人 (擁有者) 的時間就越久,當有人出價更高時,他們就會更積極地提出下個更高的出價。

周郁凱的詮釋是:

雖然尚未擁有這項物品,但是這種想像的所有權,激勵人們為他們想像的天賦權利挺身奮戰。

結語

秉賦效應來解釋部分老年人對敬老金的態度,便能理解為什麼他們會氣得跳腳。因為一旦他們覺得這是他們的了,這 1,500 元的價值就不單單是 1,500 元那麼簡單了。在他們心目中,早已高估了他們以為已經擁有的這個敬老金。


註1:這項杜克大學的實驗記載在〈Focusing on the Forgone: How Value Can Appear So Different to Buyers and Sellers〉這篇論文中,不過論文中並沒有如書中所記載的這個描述性的結果。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