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故事。以下兩個,你應該聽過。

跳蚤效應

生物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將一群跳蚤放入實驗用的量杯裡,上面蓋上一片透明玻璃,習性愛跳高的跳蚤都撞上了蓋上的玻璃,不斷的發出跳蚤的撞上玻璃的聲音。一段時間之後,移開透明玻璃,量杯裡的跳蚤依然在跳,但都跳不出量杯,因為牠們已經自動將跳的高度修正至接近玻璃時即煞車,以避免撞到頭。這麼一來,既發揮跳躍的本性,又能不撞頭,然而,沒有一隻跳蚤能夠跳出來。

生物學家繼續做實驗,在量杯底下用酒精燈點火加熱。五分鐘不到,量杯燒熱了,跳蚤們發揮求生本能,不顧跳太高撞頭的痛苦,奮力跳高。此時,所有跳蚤在求生意志下的跳躍,救了牠們一命,全部都跳出量杯之外。

學習:為了要適應環境 (透明玻璃片),隨然無法擺脫天性,但跳蚤會逐漸降低能力,到最後能力定型受限。唯有遇到生死存亡的威脅,方能找回被封印的的能力。

喔,也有人是用蚱蜢來做實驗。

濕猴理論

科學家做了這個實驗:把五隻猴子關在籠子裡,上面掛著一根香蕉。科學家在一旁準備了冷水,一旦有猴子伸手要拿香蕉,馬上就會有冷水噴向所有的猴子。剛開始,猴子 A 想去拿香蕉,所有猴子都被冷水噴到,牠們不喜歡弄濕身體。後來猴子 B 去試,大家也被熱水噴濕。之後的猴子 C、D、E 嘗試抓取香蕉時,都是同樣的狀況。

在猴子們幾輪嘗試「抓取香蕉 → 全體被噴熱水懲罰」之後,猴子們不再試圖去碰香蕉。

接著,科學家把猴子 A 帶走,換了一隻新的猴子甲進來。猴子甲一看到香蕉,立刻伸手想要去拿。科學家正要準備噴熱水懲罰猴子甲時,其他四隻猴子 (B、C、D、E) 就打了猴子甲一頓。猴子甲不死心繼續想拿,但每次都被打。幾次之後,為了避免自己被打,猴子甲放棄了抓取香蕉。

科學家繼續做實驗,把猴子 B 換走,換猴子 乙 進去。猴子乙跟猴子甲剛進籠子時的反應一樣,伸手去抓香蕉,然而,相同地,科學家不必再噴熱水懲罰,其他四隻猴子早已賞牠一頓毒打。於是猴子乙也不敢再去抓取香蕉。

實驗繼續下去。最後,籠子裡第一批的猴子 A、B、C、D、E 都被換走了,後進來的五隻猴子甲乙丙丁戊從沒被冷水噴濕過,牠們不知道有冷水懲罰的存在。猴子甲乙丙丁戊只知道一件事情:誰要想去碰那根香蕉,馬上就衝上去毒打牠一頓。而香蕉,自始至終都沒被拿走。

故事很有啟發,但… 實驗是真的嗎?

Eric Matson 在 Fast Company 有一篇 1997 年的文章,裡面就提到以上這兩個故事,分別是 Grasshoppers Who Can’t Hop 和 Monkeys Who Won’t Climb。

Grasshoppers Who Can’t Hop 不會跳的蚱蜢

作者 Eric Matson 說,企業顧問喜歡用這個例子來鼓勵企業發揮優勢,擁抱改變。他引用企業顧問的話,說:

I’m working with a company that recently privatized and now has competition galore. It needs to learn to leap out of the jar.
我與一家最近私有化的公司合作,他們遇到了大規模的競爭,他們需要學會跳出罐子。

佛羅里達大學蓋斯維爾分校昆蟲學系主任 John Capinera 博士提出了這個問題:

Does living with a lid teach a grasshopper not to leap?
在蓋子底下生活的蚱蜢就不跳了嗎?

他做了個實驗。用三個透明玻璃各自蓋住三個量杯,每個量杯裡有一隻蚱蜢。蚱蜢剛開始還有跳躍的動作,當然會撞到玻璃蓋子,經過一段長時間 (沒註明多久),直到牠們完全不動,然後他移走玻璃蓋子。

  • 樣本1,立即跳出來。
  • 樣本2,在 60 秒後平靜地爬了出來。
  • 樣本3,花了點時間,但在 3 分鐘後跳出。

Monkeys Who Won’t Climb 不攀爬的猴子

這個實驗根本不存在。這個故事是出自於哈默爾普哈拉的經典之作《競爭大未來》(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裡面的故事,書裡面他們提到的這個實驗,是他們「從一個朋友那裡聽來的」。他們所要闡述的是:

Precedents, enacted into policy manuals, corporate processes, and training programs often outlive the particular industry context that created them.
在所制定的政策、企業流程和培訓計畫裡面,那些約定成俗的習慣 (先例),往往比起當初創建它們的特定環境更為持久。(史蒂芬先生的白話文:環境條件已變,慣例和行為卻留存)

其實,1967 年,Stephenson, G. R. 曾經做過一個類似的實驗,或許是這個「故事」的原型,在此我就不多介紹,有興趣的可以到這裡看看。

德洲大學奧斯汀分校的人類學教授 Claud Bramblett 博士以他過去 30 年裡與數以百計的猴子一起工作的經驗說:

If you have bananas on a pole, you’ll lose your bananas.
如果你在柱子上有根香蕉,你將會失去這根香蕉。

總結

我不是要對喜歡喝心靈雞湯和勵志小品的人潑冷水,但如果不去追求真相 (至少要是事實吧!) 就囫圇吞棗地接受,然後又大肆宣揚,不就是無知外加自大,最後讓自己落入糗很大的狀態嗎!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