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nario-to-technology

演講之後無人回應的尷尬

前幾天和 hTC Vive 產品經理和 Vive X 加速器 (accelerator) 的負責人在資策會的明日賽局 設計思考帶動 VR|AR 創新產業小聚中碰面,他們分別介紹 hTC Vive VR 頭戴式裝置的應用和 hTC 為全球 VR 開發者開設的加速器。演講很精彩,不過結束後沒有人提問題或進一步討論。

因為是第三周 (第三次) 和這些參與者見面,我知道沒有人提問題原因:因為參與者屬性的不同。參與者多不具備技術背景,對於加速器的概念模模糊糊。為了解釋產業小聚這個主題想透過連續四周針對 AR/VR 主題的設計思考流程想要達到的目的,到底和育成中心 (incubator,孵化器) 或加速器之間的關係,我臨時起意畫了一張圖來解釋。

scenario-to-technology-figure
Scenario Layer 和 Technical Layer 示意圖

從情境層到技術層

如果把使用產品或服務這件事情分拆成兩個層次:

  • 上面那一層叫作情境層 (Scenario Layer),也就是一般我們會說或用到的方法、工具、流程或任務等等;
  • 下面那一層叫作技術層 (Technical Layer),也就是要達成用戶可以操作或使用的情境所需要的科技或技術。

四次產業小聚,每次 1.5 小時的最終產出頂多是發想 (Ideate) 出可能的情境 (我必須說,這樣類似的公開且參與者沒有強連結的工作坊是沒辦法接觸到用戶並深入到田野研究的),就是上層;而 hTC Vive X 在招募的是懂得下層的開發者。

中間需要萃取與轉化 (Transform)

從上層 (情境) 到下層 (技術) 需要經過一個萃取 (Extract) 和轉化 (Transform) 的過程,正是我說過的用戶體驗創新流程 (UXIP,User Experience Innovation Process)。這個過程必須讓工程師,設計師,用戶研究員,產品經理,甚至行銷人員和業務員都要一起參與才能成功。一旦萃取並轉化找出最需要最關鍵的技術需求 (Requirement),甚至到技術規格 (Specification) 或設定技術邊界 (Boundary),開發團隊就能盡情發揮駭客精神,打造最適切的產品或服務。

然而這種跨團隊、跨領域、跨職能 — 無論是不是同一間公司、認識或不認識、熟悉或不熟悉 — 的對話並不會自然而然發生,必須要有人在當中「引導」,有人「穿針引線」,這也正是我最喜歡和最擅長的工作。

 總結,挑戰

挑戰題:

  1. 想像一個產品或服務 (想好再往下看)。
  2. 帶著答案回到情境層和技術層的圖表。你能想像這兩層裡面的一些元素或組成部件嗎?是情境多一點呢?還是技術多一點?恭喜你,你大概八九不離十找到你的專長和興趣了。
  3. 再看一次圖表。你發現中間還有一些線條和空間嗎?你能感受到這張圖上面的組件在律動嗎?如果能,恭喜你,你具有成為創新引導者的巨大潛力。
  4. 想知道怎麼發揮你的潛力並應用在你的公司裡面嗎?我的聯絡方式在此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