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5-wang

2016年 5月 5 日這一天的美國職棒大聯盟 (MLB),王建民堪薩斯皇家隊拿下今年第 2 勝。過程有點離奇,有點淡淡的感傷,也有點啟發。

13 局才來的勝投

皇家隊讓原本是牛棚長中繼投手 Danny Duffy 擔任該場比賽的先發投手,擺明了要採用投手車輪戰。果然,Danny Duffy 在投完 3 局後退場,之後皇家隊牛棚投手輪番上陣,每位投手各投 1 局,打完前 8 局以 2 比 0 領先。皇家隊於 9 局上派出守護神 Wade Davis 登板,不料卻發生本季首次救援失敗,被亞特蘭大勇士隊逮住機會,攻下 2 分追平,比數 2 比 2,將比賽逼進至延長賽。

進入延長賽的皇家隊牛棚此時只剩下兩名前一天都有上場投球比賽的投手,一位是王建民,另一位是 Scott Alexander。10 局上,Scott Alexander 走上了投手丘,意味著牛棚裡的 王建民 是僅剩的最後一個投手Scott Alexander 投了 3 局無失分。13 局上,王建民 走上投手丘,牛棚裡還有投手嗎?沒了,王建民 已經是最後一位投手,可是教練指示讓沒上場的捕手開始練投,準備接替被打爆的 王建民 投球。還好,13 局上 王建民 以 1 安打 1 保送 1K 無失分收場,然後在 13 局下靠著 2 分全壘打擊敗勇士隊,終場比數 4 比 2,王建民 勝投。

辛苦曲折的拿下勝投本該高興不是嗎?怎麼我說「有點淡淡的感傷」呢?

那得回到比賽當時 9 局被追平的情景:同樣是連續出賽的投手 Scott Alexander王建民 先出來投球,而且一投就是 3 局。對於非先發投手而言,3 局其實是有點吃力的任務。或許教練在想:

最好趕快得分,結束比賽,不然 Alexander 能撐多久不知道…

或是

交給 Wang… 的風險較高… 先叫捕手去練投吧… 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至於 王建民 在想什麼,我不知道,但以人性的角度來看,大部分沒這種類似經歷的人可能更多的是感到「不被信任」。在這種情緒下去比賽的壓力是極大的,更有甚者,將來引發更多的自我質疑。

你有類似的經歷嗎?我有。以下是我的兩則親身經歷的故事:

專案中最後一個留下來的人

2003 年,在我還是個 EE 研發工程師的時候,我在一個 5 人的產品開發團隊裡,開發時程進行中,除了我以外的 4 個人通通被聯發科的晶片解決方案供應商「延攬」(是的,這叫做挖角) 過去, 整個專案開發只剩我一個 EE 工程師。我就是當時牛棚裡面最後的一個投手

我承認,當時的我覺得有點失落,因為只有我是團隊裡最後一個被探詢要不要加入聯發科的人,我有那種「被忽視」「被輕看」的感覺。最後我決定留下,繼續做著產品,等到另一個團隊過來接手。

如今,我很慶幸當年我做了這個決定,因為我常說:

如果當時我離開了,錢肯定是賺得比較多,但我可能就發掘不了那些被掩蓋的其他專長,我就不可能成為今天的我。

我喜歡今天的我,這值得慶幸吧!

成為誘敵的棋子

2005 年,成為專案開發負責人的我開始帶領一個 5 人的團隊去開發新的產品,那時我被賦予一個看起來有些「莫名其妙」的任務:用另一家 — 揚智 — 的晶片去開發一個明知道不會變成產品的專案。為此我和主管發生多次爭執:

為什麼不量產還要做?

我知道那時候部門主管打的如意算盤是用開發揚智的方案當作籌碼來和聯發科談降價,而我的團隊就成了這場角力的打手

我對團隊成員開誠布公地說明這個事實,還好大家都能體諒。雖然知道我們是棋子,但我們還是把它當作是一個真正的專案去做;雖然知道量產的機會微乎其微,但我們還是把它當作鍛鍊我們能力的機會。

我承認,當時我覺得委屈,不只覺得自己委屈,連整個團隊都一起承受這個委屈。我一直在思索:

會不會是因為我們這個團隊的戰力比較低,所以我們來負責這個誘敵的任務。

我沒有答案。不過,時至今日,當年這個專案的所有工程師早已不在原公司,而是在不同的公司裡繼續另一段人生旅程,而我們都還在 Facebook 每天看到彼此的生活。

王建民 第 2 勝的啟發

回頭說說說啟發吧。至少有三點:

一、等待 (上場) 的過程是漫長的,或有懷疑,但不要否定自己。不要浪費等待的時間,善用那時間來鍛鍊自己的功夫。

二、有時候能不能上場不是我說了算,就像人脈能在適當的時刻助我一臂之力 (上場),但首先我得先有能力創造在場邊等待的機會。

三、即使別人在不相信我能把事情做好、看輕我能力的狀況下把任務交給我,我也要堅持到底,拿出最好的功夫。既然上場與否不是我能決定的,只要能上場,就不要在乎別人是怎麼看待我的,只要勇敢迎上去,堅持到結果出來為止。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