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ke-on-the-road-sweden-02

今天讀到《經濟學人》一篇名為〈Why Sweden has so few road deaths〉(為何瑞典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這麼少?) 的報導。文中提到,自 1970 年以來,瑞典的汽車數量 (the number of cars in circulation) 和行駛里程數 (the number of miles driven) 已經成長一倍,但 2013 年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卻創下歷史新低至 264 人。瑞典每年每 10 萬人中僅有 3 人死於交通事故,相較於歐盟每 10 萬人中的 5.5 人和美國的 11.4 人,低了許多。

願景、行動、改進

1997 年,瑞典國會通過了一項 “Vision Zero” 的法案,以「零死亡零受傷」為目標。瑞典國家交通部門說:

We simply do not accept any deaths or injuries on our roads.
我們就是無法接受因道路交通事故而死亡或受傷的情況。

有了願景,還必須展開行動。文中提到,瑞典:

  • 建設道路交通系統以「安全」為首要原則,其次才是「速度」和「便利」;
  • 降低城市內限速;
  • 設立行人步行區、腳踏車專用道;
  • 鋪設 1500 公里的 “2+1” 公路。在這種公路上,每個車道上的車輛輪流使用中間的車道超車。(我不是很清楚這要怎用用,知道的人請補充說明)
  • 設置 1.26 萬個安全性更高的十字路口:打著閃光燈並鋪設汽車減速帶的人行天橋和斑馬線。
  • 制訂嚴格的法律政策,取締酒駕。現在只有不到 0.25% 的受檢駕駛被檢測出超標的酒精含量。

bike-on-the-road-sweden-03

除此之外,瑞典人的下一階段將要進一步地減少人為失誤 (human error)。例如,每輛汽車都配備車內酒精檢測儀以警告酒後駕駛者;發展對超速行駛或未繫安全帶者發出警告等安全系統等等。甚至,汽車生產商 Volvo 與瑞典交通部合作,將於 2017 年在 Gothenburg 開展一項無人駕駛汽車的前導計畫。

相信什麼才能做出什麼

前幾天我看到 Jason Fried 一段話,說:

When you don’t know what you believe, everything becomes an argument. Everything is debatable. But when you stand for something, decisions are obvious.

頗有感觸。我當下的想法就是:

當你願意為信念挺身而出,決策就容易多了。 設計是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2014050501

瑞典政府以 “Vision Zero” 作為願景目標,制訂搭配的方案步步邁進,並隨著時間與科技的變化修正方法,但願景還是願景,始終引領方向。

我想到台北是著名的敦化自行車專用道,有願景沒方法,蓋了又打掉。再想想,台北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城市呢?台灣的能源規劃、國土規劃、水資源規劃呢?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