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 Lhotse

買了九本書,週末讀完了一本:《勇氣,在山盡頭》。

這是非常非常非常好的一本書,推薦你去讀這本書。我敢說,無論你的職業和工作性質為何,無論你現在的人生景況為何,讀完後你一定能在書裡看到安慰和激勵,而且你會發現這是正在泥沼中掙扎的你所需要。

原本是要再讀一次這本書,加上三月去爬〈向陽‧三叉‧嘉明湖〉的經歷,然後才寫心得,但昨天一個山難事故的新聞改變了這個計畫。

似乎沒人在意,卻對我有意義

我不認識當事人 — 李小石 先生,甚至沒在任何媒體見過他,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就是新聞跑馬燈快速移動著,彷彿這個世界也是匆匆地,不在意地看著這事件。

當我週末跟著《勇氣,在山盡頭》裡的登山家攀登七大洲的七座最高峰時,我深深地被他們的經歷吸引。他們的心路歷程、煎熬、勇氣、意志和抉擇,都讓我為之折服並大受感動。因此當得知 李小石 先生在 洛子峰 罹難時,心中著實有一種難過的心情。

山,永遠都在

著名的登山家 喬治‧馬洛里 (George Herbert Leigh Mallory) 曾經說過:

Because it’s there. (因為山在那裡)

這也是我在 14 年前第一次因為高山症放棄關山攻頂時,登山社社長阿樹跟我說的話。他還說:

山永遠都在。這次不行,下次再來。

這樣的說法對書裡的登山家而言,簡單,卻不易決定。或許對 58 歲、想帶著媽祖神像和國旗攀登 14 座 8,000 公尺以上高山的 李小石 先生而言,更不容易!

緬懷一位登山家

我找不到合適的文字表達我的心情,就用書裡的幾句話悼念這位勇敢的登山家:

背景:

登山家們的七峰頂 (七大洲最高峰) 的第一座山:厄爾布魯斯峰。自凌晨四點從 4,600 公尺出發,千辛萬苦攀登到 5,300 公尺的雪原鞍部時,雖然距離峰頂僅有 300 公尺,而且天氣不錯,但是好幾位隊員狀況不佳,隊員們面臨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繼續向上攻頂 5,642 公尺,或是放棄攻頂下撤基地營等待下一次的攻頂機會。

作者連志展寫到:

在山裡面,你無法完全決定你自己,而我們總是必須學習接受這樣的決定,因為沒有人能夠完全瞭解自己的狀況,也沒有人可以完全掌握眼前山的狀況,於是,此時在自己與山之間將出現一道黑隙,你可以決定跨越過去,落入一個未知黑暗之中,也可以選擇留在原地,擁有存在可踏足之地。

他們選擇繼續向前向上。最後,他們克服了高山反應、低氧、低壓和連續的失眠與疲勞,登上厄爾布魯斯頂峰,也順利地回來。

而這一次,李小石 先生花了 30 小時登頂,卻沒能安全地返回營地,最後長眠於 洛子峰。

探險的真義

用書中的最後一句話代表我的心情:

曾經願意以生命作為代價,去追尋生命的價值,以及生命的原貌。原來,這就是探險的意義。

要探索生命的意義,除非用生命去探索,否則只是一場空虛,感謝這些探險家和登山家,為我們立下這許多生命故事的榜樣。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