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歲的台灣學生是無辜的

看到一篇報導:【15歲的競爭力】競爭力倒退!台學生國際排名跌 ,內容正如其名,主要是根據 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每 3 年針對世界各國 15 歲學生所做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 — PISA — 的結果,指出台灣學生的競爭力正在節節敗退。有多糟呢?

台灣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能力全都下降,閱讀成績 3 年內從全球第 16 名掉到 23 名,數學也從全球第 1 名掉到第 5 名,科學則從第 4 名掉到第 12 名,台灣 15 歲
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在亞洲華人地區殿後。

洪碧霞,台灣 PISA 計畫主持人,也是台南大學教授,以閱讀測驗為例說明,強調:

台灣長年以來的教法和考試方法,沒有辦法讓孩子具備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另一位任教於台南復興國中的資深國文老師王秀梗說:

… 我用梁實秋的〈鳥〉,這一篇文章來看,如果說是傳統的教法的話,〈鳥〉這一課我們的教法,就會擺在說〈鳥〉他的結構怎麼樣,這篇文章的結構如何,然後他裡面的修辭有什麼重點,大概傳統會這樣,但是如果說把它用到 PISA 的觀念去看的話,我們會去思考的是 PISA 它注重跟生活結合,〈鳥〉他提醒的是愛東西的觀念,所以我們大概會帶入我們對於寵物的觀念如何,怎麼樣才是正確的,對寵物的觀念。

ORID 幫得上忙

這讓我想到以前在《學問》這本書上學到的 ORID 焦點討論法。ORID 的基本原則為:

Objective (客觀性層次);問出事實和外在現況
Reflective (反應性層次);喚起對客觀資料立即出現的反應和內在回應,有時候呈現為情緒、感覺、隱藏的圖像和聯想
Interpretive (詮釋性層次);尋找意義、價值重要性及涵意
Decisional (決定性層次);找出決議或下定決心

我之前有說過,可以用 ORID 問好問題,也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以下我就用王秀梗老師說的〈鳥〉來當作 ORID 的範例,如果我在上閱讀課時,我會這樣帶:

先問 O 的問題:

同學們,誰可以說一說,從這篇文章中你讀到什麼?
有哪一些字、詞、句子最吸引你?

再問 R 的問題:

有沒有浮現一些畫面?說一說你看到的那個畫面。
那個最吸引你的地方,你有什麼感覺?
想像一下你是文章裡面的某一隻鳥,在面對你周遭的環境時,你有什麼感覺?
你有沒有聯想到跟你類似或相關的事情?

再深一點,問 I 的問題:

所以你認為梁實秋要傳遞什麼訊息?
你生命中有沒有跟文章裡所描述的狀況很像的地方?那是什麼狀況?

 最後,問 D 的問題:

文章帶給你什麼啟發?
有沒有什麼是你可以做的?
文章帶給你什麼啟發?有沒有什麼是你可以做的?
你想要作什麼樣的改變?

steven's quote
人,是教不會的,只有學,才能會

那些成天坐在教室裡面,等待老師去「餵」他們知識以應付考試的學生,說真的,很可憐。

我不是老師,但是當我以引導者、顧問、教練的身份站在人群中、在講台上,我同樣也看到企業內外的員工那些無助、呆滯、不耐煩的眼神… (OS:又不是我自願要來的)。

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身份背景,卻有相同的反應。原因在於:「他們不想學,而我們只想教。」可不可以請你記住我這一句話:

人,是教不會的,只有學,才能會

從今天開始,無論你是老師、引導者、主管、顧問、講師…,當你在預備對群眾「教一些什麼」的時候,別忘了把「引發他們學習興趣」的 ORID 問題也一起預備吧!

Similar Posts

4 Comments

  1. D的問題「文章帶給你什麼啟發?」看起來又繞回原點,沒有「決定性」的感覺

  2. ORID 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耶!
    看《學問》這本書的時候,就會想起一些開會時的狀況,然後試想如果運用ORID會是什麼狀況。
    但是,真的要多練習。

    1. 多練習,就會變成是你的習慣。一旦成為習慣就不知不覺會用出來。
      練習時要先注意,一開始你周遭的人會覺得你很煩、很「盧」,說:「明明可以快快結束的,卻要搞那麼久。」
      但要耐得住性子,因為我們知道:「寧可多花點時間得到效果,不要草草結束什麼都沒有。」

曾憲鈺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